当前位置: 首页>关注 >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那穷到烂包的家,却温暖得让人羡慕

2023-07-27 23:10:53 来源:孙虎的书房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资料图)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一、叙述声音的隐喻性

叙述声音的隐喻性指的是,叙事文本通过声音艺术中的隐喻性给读者营造真实感。

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真实可以唤起读者的听觉,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求构成共同的审美意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将陕北真实生活里的方言迁移给虚构世界里的主人公。

这就意味着读者虽然知道故事内容是虚构的,但是他们在阅读时仍然能够感觉到在经历真实世界中的磨难,并且完全融入到小说叙述声音的听觉中去,那么叙述声音的隐喻性便得以实现。

许多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都会选择加入各地的方言,例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贾平凹《商州》中的商周方言。

《平凡的世界》中声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陕北方言,不仅仅是人物的对白中有陕北方言,而且小说的所有叙述话语都夹杂了陕北方言,正因为有了这种叙事声音描写,才使读者在小说中看到和想到的都是陕北的文化元素。

《平凡的世界》中出现许多陕北农村的专有名词,陕北农村主要住的是窑洞,关于这方面的词汇有“灶火旮旯、锅台、脚地、窑掌”等等;

还有山川地貌的描写如“圪崂、崖洼洼、山峁峁”等;

农村院子里的一些专属词则是“脑畔、硷畔、门楼”等;还有漫骂语中的“龟子孙、爬熊”等。

这些陕北专有的名词极具其当地的特色和意味,它很好地展示了作者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极度关注和同情,纵然是虚构的现实也因为这些特有的词汇带给读者新奇感受和真实情感。

叙事声音在作者自身的经验基础上增加了情感的表达,从而使作品的文学魅力更加饱满。

在声音的表达中,虽然与人的经验感受关系密切,但是还涉及一个人称问题。

无论是有无人称还是不同的人称,带来的审美特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小说中对于人称的处理:年轻人被称为后生、妻子被称为婆姨、过于憨厚的人被称为“磁脑”、不上进的人被称为爬熊、不太聪明的人被称为半吊子。

这些人称都是被陕北方言替换的词语,不得不提的是小说中最常用的一个人称“娃”。

在小说中人们把所有的小孩都称呼为“娃”,不拘于是谁的小孩,都叫娃。

陕北人是十分淳朴的,父母长辈对孩子都有深深的爱,有时叫男孩子为“小子”,女孩子为“女子”,在称呼上充满深深的情感。

《平凡的世界》通过这样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叙述声音,向阅读者展示陕北的地域文化品格,让读者置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原,去感受农村的朴实无华和辛酸苦辣,这也正是方言运用的文化力量。

《平凡的世界》里还出现了许多充满感染力的形容词。

例如:“熬”代表疲劳的意思;形容乱七八糟的心情用“五麻六道”;表示物品物美价廉时用“硬正”。

有出现次数较多的两个形容词“烂包”和“挣命”。

“烂包”的意思是很糟糕的情况,小说里描述孙少平一家的日子是“烂包”,王满银一家的生活是“烂包”。

这样的形容词频繁出现,阅读者自然会想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广大农民经历了多少的灾难和不幸。

作者仅仅用一个方言中的形容词,就让阅读者感同身受。

“挣命”的意思是很拼命、很奋斗的状态。

小说叙述孙少平离开双水村去城里打工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挣命”给家里修建几间有气派的窑洞,正是这种极其奋斗的意志力支撑了孙少平在危险的煤矿不断打拼。

“挣命”一词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传达了少平的坚强意志和陕北人的勤劳踏实。

声音的表现力是具有强大力量的。

换言之,可以说彰显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正是具有特殊穿透力的艺术化声音。

二、叙述声音的音乐性

叙述声音的音乐性指的是,叙事文本通过兼顾声音的思想,将其结合到自然声色中并且传达出一种生命的节律美。

小说中的民歌信天游是经过概括的声音,是叙述声音艺术化的物质符号。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将社会习俗、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都借用叙述声音的音乐性来彰显,使读者感受到乡土特色的生活气息。

作者运用叙述声音的音乐性,其目的是将文学与音乐结合起来,使声音的象征意义被凸显。

由此叙述声音会变得更加自由灵活,叙事节奏得以成功掌握,叙事意境也会得到渲染。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每一部几乎都会数十次的出现信天游。

让陕北特有的民歌信天游的歌声贯穿小说的始终,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效果。

信天游,也称作顺天游或是山曲儿,是产生并且流行于陕北延安和榆林一带的即兴说唱艺术,是陕北人民群众的智慧成果,是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产物。

在《平凡的世界》中,信天游的使用将陕北人的个性特点,还有生活方式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信天游是陕北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陕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小说中的信天游就是陕北方言中的另一种声音风味,它为文本增加了叙事的乡土色彩。

信天游在小说里也是极其精彩的部分,首先是与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结合的描写。

此时的信天游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润叶的心理感受,将情节的发展淡化反而是更加诗情画意了。

当他们再次出现在这个场景时,孙少安已经结婚,此时同样的信天游再次唱起却早已物是人非。

民歌传达的不仅是此情此景,还是民间生活气息被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表现出诗意的审美意境。

路遥在小说里除了借用信天游来展现人物方面,还自编信天游,来叙述农村朴实的生活面貌。

这首信天游是小说中最擅长自编信天游的田五唱的,是作者假借小说人物的一种表达。

从而使关于男女情爱描写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借助歌声内容使表达更直接开放 。

这样的真挚农村爱情被表达的很自然,并且合乎小说当时的情境,既有激情的感染力,又节省了不必要的叙述笔墨。

信天游的声音背后蕴含着悲壮而又恢弘的情感。

陕北信天游如此高频率的出现,说明路遥本身具有很丰富的陕北生活经历,他呈现陕北深厚的文化内涵用信天游可谓是得心应手,生动贴切。

一直以来,信天游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去潜移默化地影响陕北人民的生活,营造出鲜明性格特征的黄土高原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和展现陕北人的文化心理,可谓是天然去雕饰,为小说增色不少。

三、叙述声音的形象性

叙述声音的形象性指的是,作品以词语或短语的表现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和内心情感。

叙事文本中的人物在丰富自身的形象时,需要利用叙述声音的形象性作为路径。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正是巧妙地借用叠词建构了叙述声音的形象性,使叙述声音更加艺术化。

叠词是一种语法现象,当把叠词放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就会产生特有的修辞效果,表达的意味也更加深远。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大量使用叠词,不仅加深叙事影响,而且也使得声音的表达更加拥有陕北的韵味,叠词的大量使用是《平凡的世界》声音描写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于叠词的使用并不是刻意参杂,而是很自然贴切的运用,叠词的运用更好地展现了平凡生活的苦难与现实。

如孙少安与贺秀莲在一起商量修建新房时,“他于是劝秀莲先忍耐一下,让他思量思量花费再说”

在这种情况这下,孙少安只是表示会考虑这个问题,不想直接拒绝自己的妻子。

叠词在这种语境下代表多种意思,既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和亲昵的意味,还表现了房子在家庭中的份量。

还有在描述孙少平和郝红梅相识的半年期间选用“交交往往”来描述,这样阅读者可以感受到两个人交往的很频繁,一种很自然的画面就跃然纸上。

瞬间让复杂的语句变得十分苍白无力,用一个叠词便可以一语中的地表达出来。

在描述田晓霞去孙少平的工地看望他时用到“磕磕绊绊”,在当时的语境下,将两人一起穿过建筑材料场地行动不便的情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暗示了两人未来情感的动态变化。

路遥将叠词十分灵活的运用到最合适的语境中,让叠词在声音表达上散发出鲜活的张力,这也是叙事声音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推荐内容